山东好品牌|不靠海却搞海水淡化,这家济企把成本降了三分之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魏银科 张志恒
“很多人好奇,长清区连条海岸线都没有,我们为啥要在内陆搞海水淡化呢?” 从事水治理专业已37年的山东国辰实业集团董事长马立新指着办公室窗外的河道笑道,“你看,这里藏着我们的底气。” 15年来,这家从水务工程起家的企业,始终围绕 “水” 做文章,如今已在海水淡化、核能余热利用等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山东国辰实业集团生产车间)
在济南市长清区的集团生产车间里,一台台金属装置正等待发往千里之外的沿海工厂。这些看似普通的设备,能将苦涩的海水转化为纯度达标的淡水,更能把钢铁厂、化工厂的废热 “变废为宝”。谁能想到,这家玩转海水淡化技术的企业——山东国辰实业集团,竟扎根在不靠海的济南。
从污水处理到海水淡化:一条 “水脉” 的跨界延伸
1992年,国辰的前身还专注于最基础的工业废水处理。“那时候就盯着‘水’不放,从污水净化到循环用水,一步步摸清了工业流体控制的门道。”马立新回忆道。彼时无人能预料,三十年后这家内陆企业会在海水淡化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转折发生在2019年。当年山东省科技厅启动“海水淡化”重大研发课题,国辰凭借多年积累的工业余热利用技术,成功跻身课题组成员单位。“与传统海水淡化技术相比,我们能将处理成本从每吨12元降至4元左右,相当于降了三分之二。” 马立新的话语中透着自信。这一成本优势让国辰的海水淡化设备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目前我们已与某沿海核电厂达成合作意向,部分设备正处于现场组装调试阶段。该核电厂对水质要求极为严苛,而国辰设备在前期测试中,产出水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其标准。” 他进一步解释,这正是双方达成合作的关键所在。
(装配式模块化核能蒸汽转换装置内部图片)
这项技术的核心奥秘,在于给“废热”装上“智能阀门”。“我们自主研发的变工况喷射泵,能把钢厂、电厂里不稳定的余热稳定下来,高效驱动海水蒸馏系统。”在长清区的生产车间,工人正有条不紊地组装模块化淡化设备。“这些部件在厂里预制完成后,运到现场两天就能拼装就绪,比传统建设方式节省15%的初期投入。” 马立新介绍道。这种模块化模式让国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目前已与多家沿海工业园区达成合作意向。
从“单打独斗”到区域化布局:产业链整合的扩张术
“走进一家企业,从源头制水开始,高端水经生产环节产生污染后,我们再治理污水,全程‘围着水转’。”马立新笑着说,更重要的是,企业生产所需的高端设备他们也能自主制造,“围绕相关产业不断拉长产业链,不再为单一业务奔波全国,而是在多个产业方向都有扎实布局。”
业务该“分”还是该“合”,需顺势而为。根据国家政策与经济形势变化,今年马立新做出重大决策:将全国业务划分为五大区域,打破原有独立公司各自为政的格局。而推动这一变革的,源于西安办事处一位业务经理的特殊招标经历。
国辰旗下原有三家独立公司,分别负责水、热和新能源等业务板块。疫情期间,某煤矿项目网上开标后,只有国辰的业务经理赶赴线下。对方感动于这份诚意,将项目交给了国辰。“签约时,业务经理偶然看到桌上的环保项目材料,随口提了句国辰也做环保业务。对方很惊讶:‘你们到底是做设备还是做环保?’”马立新回忆道。正是这次经历让团队意识到整合的必要性 —— 此前这位经理卖供热产品时,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已属不易,而整合后仅一个煤矿环保项目就达三五千万元规模。
西安办事处的蜕变颇具代表性:从单一产品年销千万,到综合业务规模达六七千万元,区域整合让资源调配效率大幅提升。“我们2011年成立公司,2014年产业规模就过亿了。如果还盯着百万级订单,效率太低。”马立新说,自2017年起他便调整发展思路,主攻千万级以上项目,通过与国企合作承接大型项目,持续提升品牌形象与市场竞争力。“今年的区域整合决策非常正确。西北、华北、南方、中部和东北五大区域,由五位副总分别挂帅,业务经理走进企业,有热推热、有水推水、有余热回收需求就推对应技术,总能找到合作切入点。”
“制造业即服务业”:科技型实体的生存法则
国辰将自身精准定位为科技型实体企业,以设计研发获利支撑实体发展。马立新表示,公司60%的利润来自科技服务,而制造利润在总产值的总利润中占比不到40%。
“制造业一定是服务业。”马立新说,他一直和员工们强调制造业一定要按照服务业来做,“服务好客户和产品,才有后续的二期、三期项目的新增扩改。” 因此,国辰不仅为客户提供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设备,还涵盖工程、项目、政府代购、运营等全链条服务。
(余热回收综合利用项目实景图)
服务的亏本哲学藏着精明的商业算计。国辰每年投入数千万元用于项目运营服务,其中部分项目甚至不赚钱。“300万元的运维合同可能不盈利,但能帮我们锁定后续3000万元的工程订单。” 这种 “以服务换市场” 的模式,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保领域站稳脚跟。
客户只需对接一个团队,就能获得水处理、热能利用、环保设备等全套服务。这种模式尤为适用大型工业园区,比如沿海工业园区、化工园区及核电厂等区域,用水量大且对水质有特定要求,国辰的设备不仅能稳定供应大量淡水,其节能特性还能与园区的工业余热系统相结合,进一步降低整体运营成本,与核电厂的能源利用体系也能形成良好适配。
国辰围绕 “水” 构建了一条完整且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链,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布局、综合利用、合作共赢以及清晰的定位,在水处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2024年,集团旗下的热能公司与山东建筑大学能源动力学院联合申报了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太阳能利用盐湖提锂板式蒸发装置研制项目。该项目旨在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提锂新路径,为未来拓展至海水淡化浓盐水提锂等领域积累关键技术和经验。
把握机遇、守正立新:政策东风下的蓝海突围
近年来,海洋经济发展获国家高度重视。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再到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海洋新兴产业……一系列政策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在国辰的战略规划图上,沿海地区被划分为多个重点推广区域。“核电厂、化工园区是核心目标,这些地方有余热资源,又需要大量淡水,简直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应用场景。” 马立新介绍道。
更具想象空间的是深远海市场。国辰与风电企业合作的 “风电-淡化-制氢”一体化方案已进入模拟测试阶段。“在海上风电平台,用我们的设备淡化海水,再电解制氢,全程零排放。” 马总指着三维模型解释,这种模式能将绿氢成本降低20%,目前已被纳入山东省海洋经济示范区重点项目。
在他看来,国家政策如同强劲东风,而企业的技术储备与产业链布局,正是扬起的风帆。“水文章”未完待续,这家内陆企业正在“国之星辰 守正立新”的号召下,以技术为笔、以创新为墨,于海洋经济的蓝海中书写更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