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饥饿怎么办?专家教你三招“骗”过大脑!
“明知道熬夜伤身,却因为工作不得不挑灯夜战;明知道深夜进食容易胖,但肚子却不争气地咕咕叫……”这或许是许多现代人的真实写照。近日,在央视体育频道的一档健康节目中,来自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的陈伟主任医师,就针对这个“世纪难题”给出了一个科学又有趣的管理方案。他指出,对于那些因夜班、跨国会议等原因“不得不吃”的人群,与其痛苦地忍饥挨饿,不如学会如何巧妙地“骗”过大脑,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不会给体重管理带来负担。
为什么一到深夜,我们就特别“馋”?
在探讨“吃什么”之前,我们先要明白,深夜的饥饿感为何如此强烈。陈伟医生提到,这背后有“激素”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或熬夜会扰乱我们体内两种关键激素的平衡:“饥饿素”(Ghrelin)和“瘦素”(Leptin)。
• 饥饿素:由胃部分泌,能强烈刺激食欲。熬夜时,其分泌会增加,让我们感觉更饿。
• 瘦素:由脂肪细胞分泌,作用是抑制食欲,告诉大脑“我饱了”。熬夜则会导致其水平下降。
一增一减之间,大脑接收到的信号就是:“快!我需要能量!我非常饿!”这种饥饿感往往不是生理性的真正能量匮乏,而更多是源自大脑的“渴求”和习惯。因此,应对它的策略,关键就在于如何安抚我们的大脑。
协和医生的“三步饱腹法”,巧妙绕开热量陷阱
面对深夜来袭的饥饿感,陈伟医生给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应对三部曲,核心思想就是“躲过大脑监控,骗过大脑的感觉”。
第一步:“投石问路”——先喝一杯温水
当饥饿感初现时,别急着冲向冰箱。先喝一杯200毫升左右的温水。这不仅能补充身体在熬夜时流失的水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占据胃部空间,产生轻微的饱腹感。很多时候,身体只是渴了,却被大脑误读为“饿了”。这一步可以帮你有效甄别是“真饿”还是“假饿”。
第二步:“釜底抽薪”——优选低能量密度食物
如果喝水后饥饿感依旧,那就到了可以“动口”的时候。此时的选择至关重要。陈伟医生推荐的是低能量密度的食物,即体积大、水分足、纤维多、但热量很低的食物。
推荐选择:
• 黄瓜、西红柿:正如视频中提到的,它们含水量高达90%以上,热量极低,一根黄瓜(约200克)的热量仅为30千卡左右,既能“充饥”,又能补充维生素。
• 芹菜、彩椒:富含膳食纤维,需要更多咀嚼,可以延长进食时间。
• 清淡的菌菇汤:如一小碗紫菜蛋花汤或蘑菇清汤,暖胃的同时带来满足感,热量也容易控制。
这些食物能迅速填满你的胃,向大脑发送“饱了”的信号,而你实际摄入的热量却非常少。
第三步:“终极绝招”——高饱腹感的“耐嚼”零食
对于饥饿感特别顽固的朋友,如果吃了蔬菜还是觉得“嘴巴寂寞”,可以启动第三步。选择那些需要“充分咀嚼”、消化慢、饱腹感强的食物。
推荐选择:
• 低盐牛肉干/鸡胸肉干:正如医生所说,它们富含优质蛋白质,质地坚韧,你无法狼吞虎咽,必须“费劲地”慢慢嚼。这个“费劲”的过程,恰恰给了大脑足够的时间来接收饱腹信号。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5克,因此务必选择“低盐”或“原味”的产品。
• 粗粮小饼干:选择无额外添加糖、富含膳食纤维的全麦或燕麦饼干。它们同样需要充分咀嚼,且升糖指数较低,不会引起血糖剧烈波动。
• 一小把原味坚果:如杏仁、核桃(约10-15克),富含健康脂肪和蛋白质,饱腹感极强。
• 无糖酸奶或一个白煮蛋:优质蛋白质的绝佳来源,能稳定地提供能量和饱腹感。
这一步的精髓在于“慢”。通过延长咀嚼和进食时间,我们成功地“骗”过了急躁的大脑,让它在摄入少量食物后就感到心满意足。
深夜饮食“黑名单”,这些食物请远离
有推荐就有“黑名单”。以下几类食物是深夜的“热量炸弹”和“睡眠杀手”,请务必避开:
• 高糖甜食:蛋糕、饼干、含糖饮料等,会导致血糖如过山车般急升骤降,不仅易囤积脂肪,还可能干扰睡眠。
• 油腻重口食物:炸鸡、薯片、烧烤、方便面等,脂肪含量高,难以消化,会加重肠胃负担,甚至引起反酸、影响睡眠质量。
• 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饮品:咖啡、浓茶、奶茶等会刺激神经系统,让你更难入睡;酒精看似助眠,实则会严重破坏深睡眠结构。
结语
体重管理并非严苛的苦行,而是一门与身体、与大脑巧妙沟通的艺术。对于那些因生活节奏而不得不在深夜进食的人来说,不必过分自责。记住陈伟医生的三步法:先喝水,再吃低卡蔬菜,最后选择耐嚼的高饱腹感零食。通过这些聪明的选择,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少量吃,但是不会胖”,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轻松守护我们的健康与身材,实现生活与健康的和谐统一。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