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财经|记者实探厂商:300块钱能不能买到真羽绒服?

2025-11-25 19:28 齐鲁晚报阅读 (2221) 扫描到手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志恒 尹睿

“现在羽绒的价格都涨到540多元一公斤了,去年要低个80-90元1公斤!” 11月24日,在山东鸿天集团济南鸿天服装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自主品牌供应链负责人纪彩美向记者介绍着今年羽绒服市场的行情。2025年以来,羽绒价格的大幅波动,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席卷了整个羽绒服产业链。记者实地走访了这家拥有14年历史、布局7家自有工厂与1家海外工厂的ODM供应链集团公司,通过与供应链负责人和设计主管的深度对话,直击生产端现状,同时为消费者关心的选购难题答疑解惑,展现这场价格变动下的市场生态。

羽绒价格上涨 服装厂多策应对

今年羽绒价格迎来显著上涨,据品牌供应链负责人纪彩美女士透露,当前羽绒公斤价约540元,较去年上涨八九十一公斤。这一波动虽未打乱企业年初锁定的主力订单生产,但追加单面临不小压力。"我们年初已与核心供货商签订年度框架合同锁定价格,之前按计划生产的羽绒服并不受影响,但客户销量持续增长带来的追加单,只能承受涨价或观望调整。"业务负责人表示。

济南鸿天服装有限公司展示的部分羽绒样衣

记者了解到,为应对成本压力,服装品牌往往形成两类应对策略:一是部分品牌选择更换低价值面辅料,维持原有吊牌价;另一部分则升级面辅料增加科技感,同步提高吊牌价。“目前羽绒服能占到我们公司自主品牌总产值的30%-40%,但我们通过"锁价不锁货"的方式控制风险,即锁定价格后让绒厂代为储存,按需提货。这样能保证长期合作的品牌方服饰成本控制在范围之内。”纪彩美表示。

记者还了解到,羽绒价格的上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品控难度。“有部分不良商家在生产羽绒原料的过程中会在绒中掺羽丝、碎杂羽毛。”纪彩美介绍,企业已加大羽绒抽检批次和力度,所有批次羽绒到厂后均需通过自有恒温恒湿实验室检测,成衣后还要进行克重和品质检验。

设计趋势迭代 简约款成主流

羽绒价格波动也推动羽绒服设计方向迭代升级。济南鸿天服装有限公司设计主管 张思敏表示,当前消费者需求已呈现明显变化,简约化成为核心趋势。“复杂款成本高、受众窄,商家更倾向做爆款基础款,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提升销量。”

张思敏介绍,有些品牌方在充绒策略上会偏向采用"精准分配"原则,比如在肚子、后背等核心保暖部位增加充绒克重,非关键部位适当调整,既保证保暖性又控制成本。同时,高绒子含量也成为设计重点,"相同克重下,90绒比80绒更蓬松保暖,充绒量可减少约25%,既轻量化又不降低保暖效果。"设计主管举例,原本需充80克80绒的款式,改用90绒后仅需60克就可以达到同等保暖水平。

(80绒表示绒子含量为80%,剩余20%为羽毛片或杂质;90绒的绒子含量达90%,杂质仅占10%。2022年新国标(GB/T 14272-2021)已用“绒子含量”替代旧“含绒量”概念,仅统计绒子占比,剔除了保暖性差的绒丝和羽丝,使标注更精准。)

场景化设计和搭配性也成为创新方向。除传统外穿款,可内搭的羽绒内胆、夹克式羽绒服等品类兴起,满足了商务、运动、日常穿搭等多元需求。“现在羽绒服既要保暖,又要具备阻隔冷空气的能力,可外穿也可内搭,搭配牛仔外套、毛呢大衣都合适。”张思敏介绍,这种多功能设计让轻薄羽绒服成为市场主流,价格集中在299-499元区间的基础款销量占比最高。

消费答疑解惑 理性选购避坑指南

针对近期热议的"300元以下买不到真羽绒服"等话题,张思敏表示:300元以下完全可以买到真羽绒服。“品牌销售需通过国家检测,平台和商场均要求提供检测报告,质检局还会不定期抽查,商家铤而走险售假的风险极高。”设计主管解释道。

同样,从事羽绒服行业多年的资深人士周建国也给出了肯定答复:“300元以下也可能买到真羽绒服,低价不代表质量差,很多低价款是库存旧款,并非残次品。”他建议消费者除了关注绒含量,还可留意款式和新旧程度。一家羽绒服翻新定做店的老板则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充绒用的白鸭绒,按质量分档,每50克价格在30元到80元不等,这揭示了羽绒原料本身也存在品质梯度。

而关于绒子品质,消费者可通过三方面初步判断:一看标签标注的绒子含量,80绒及以上手感柔软无明显毛梗;二看蓬松度,同等克重下蓬松度越高保暖性越好,可通过产品附带的绒样包直观观察;三看绒色,白绒和灰绒保暖性无差异,白绒因人工挑选成本更高价格更贵,面料较薄时白绒更不易透色。

价格方面,羽绒服定价与绒子含量、充绒克重、面辅料品质直接相关,80绒与90绒的成本差约50-100元/件。反季促销的库存款虽价格优惠,但需注意检查蓬松度和有无异味,长期积压可能导致细菌滋生和蓬松度下降。

“一分钱一分货仍是市场规律,消费者应根据需求选择合适价位产品,不必盲目追求高价或轻信过低价格。”纪彩美建议,选购时重点关注绒子含量、充绒量等核心指标,优先选择有检测报告的品牌产品,避免掉入“低价陷阱”。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