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成史上最短一天”,2029年或出现负闰秒,专家:不会导致灾难
原标题:“7月9日将成有史以来最短的一天”,2029年或出现负闰秒,专家:不会导致灾难
今年夏天,地球自转速度变快,7月9日成有史以来最短的一天,比平时短1.3到1.6毫秒。话题冲上热搜第一。
2020年,科学家首次发现地球自转速度达到了自197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根据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服务机构的数据,今年夏天也是自2020年以来第六次地球自转加速。
科学家将今夏地球自转变快归咎于月球所处的位置。英国伦敦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格雷厄姆·琼斯首次做出了这一预测,表示除了7月9日以外,在7月22日和8月5日,月球也将位于距离地球赤道最远、最靠近两极的位置,这改变了月球引力对地球的影响,会使一天的时间变短。
撰写报道的科学记者这样写道:“把地球想象成一个旋转的陀螺——如果你从中间施力让它旋转,它不会像你从顶部和底部抓住它时旋转得那么快。”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的自转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地球磁场的变化以及地球质量的分布情况。
大约在10亿到20亿年前,地球上的一天只有19小时。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月球距离地球更近,其引力作用更强,从而使地球自转速度更快。随着时间推移,月球逐渐远离了地球,使其自转速度变慢,一天的时间变长到现在的24小时。
随着人类的发展,为确定时间,世界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得出的世界时和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原子时。由于两种时间尺度对秒的测量方法不同,随着时间推移,两个时间系统间会出现差异,因此有了协调世界时的概念。协调世界时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世界时。1972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当世界时与原子时的时刻相差达到0.9秒时,就在协调世界时上加上或减去1秒(正闰秒或负闰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
然而,近些年地球两极的冰快速融化,将部分地球质量从两极转至赤道附近。据报道,英国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去年刊载的一篇论文认为,由于地球南北两极冰川加速融化,地球自转速率受到影响,历史上首个负闰秒将于2029年左右出现。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利普斯海洋学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家邓肯·阿格纽表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情况,这并非地球自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不会导致什么灾难,但它确实值得关注。”
(红星新闻)
- 海报图品丨十年最短三伏天来了!会更热吗?
-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9年)》印发
- 到2029年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养老相关意见
- 重定价周期最短可3个月!多银行实施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新机制
- 新增2029例!不见面也能传染,一地紧急提醒
- 半岛聚焦丨7天新增2029例!这种病近期高发,不见面也能传染!疾控专家:可入侵大脑
- 【视频】《木瓜说法》第二期:消费灾难博流量
-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青岛多支救援力量驰援河北
- 半岛聚焦丨北方热,南方雨!今年要去南方避暑?2023或成有史以来最热一年?权威解读
- 美国“毒火车”引发环境灾难,科研人员发现水中含有被官方忽视的有毒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