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叫停“一口价”等低价无序竞争背后:司机称跑10单7个特惠,比普通单少赚30%

2025-08-04 15:01 海报新闻阅读 (2218) 扫描到手机

海报新闻记者 丛萍 张旭 报道

炎热夏季,小李掏出手机准备叫车。输入目的地后,系统计算距离14.6公里,并自动勾选了快车、特惠快车、惊喜特价等车型。仔细一看,特惠快车“一口价”比普通快车便宜11.3元,惊喜特价“一口价”又比特惠快车便宜2.3元。小李毫不犹豫地去掉其他车型,选择了惊喜特价。

惊喜之余,小李也有些嘀咕,这么大的优惠力度,是谁在承担其中的差价?

海报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近日,广东清远、江西鹰潭、浙江宁波等多地就低价竞争等问题约谈部分网约车平台,“一口价”问题首当其冲。一方面,网约车平台为争夺市场份额,推出优惠活动或降低运价,吸引更多用户;另一方面,司机群体则面临收入缩水、工作时间延长等问题,这样的“多劳难多得”的困局如何破?

特惠单剧增,跑10单7个都是“一口价”

各大网约车平台为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提升订单量以抢占市场份额,刺激出行需求、提高车辆利用率,由此催生出了“特惠订单一口价”。

根据平台显示,“特惠订单一口价”是平台基于预估里程和时长,并按照快车实时计价规则计算的预估价为基准,在根据起终点供需等因素进行一定幅度调整的价格。

一边是乘客的狂欢,一边却是网约车司机的无奈。

一位网约车司机展示接单记录,当天跑了10单,其中7单是特惠订单。

“今天早晨7点到现在,我跑了10单,其中7个是特惠订单。”“一打开几乎全是特惠订单。”8月1日12时许,在济南市中区一处充电站,一些正在等待充电的网约车司机抱怨着。

“我每天跑25单到30单,只有七八单不是特惠订单。”网约车司机崔先生说。

网约车司机徐先生在早晚高峰期接到的基本都是特惠订单。

网约车司机徐先生的工作习惯是早晚高峰打开特惠接单,平峰期不接特惠单。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7月29日的流水情况:早晨7点到10时10分,接了5单,均为特惠订单;10点半关闭接受特惠快车模式,此后直到下午17时,徐先生接了8单普通单,2单特惠单。“接那两单是因为一直等,一直没有普通单,只好接了两单特惠。”徐先生说。

当晚18时许到19时30分,徐先生打开接受特惠快车模式后,共跑了5单,均为特惠订单。

也就是说,7月29日这一天,徐先生工作12小时,跑了20单,其中有12个特惠订单。另外8个普通快车订单,是在他主动关闭“接受特惠订单”模式下,熬了六七个小时才攒出来的。

多劳≠多得?司机称接一个特惠单少赚30%

对于网约车司机而言,接了特惠订单赚钱少,不接特惠订单,等单的时间就会无限拉长。这让网约车司机陷入了“多劳难多得”的困局。

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困局很多地方都存在。在重庆,网约车司机王先生无奈地说:“不接特惠单就完不成工作量,接了,赚得又太少。去年9月至12月,我只跑快车,不接特惠订单,同样的工作时间,少赚70-100元,没有办法,今年又开始接特惠订单。”

王先生解释道,就拿起步价之内的订单来说,接乘客需要两三分钟、送乘客需要两三分钟,路上十来分钟,这一单大约跑20分钟,如果是特惠订单,平台抽佣后,到司机手里也就6元钱左右。“20分钟赚6块钱,跑起来很郁闷的。特惠订单中,消费者享受的优惠部分,都是我们司机来买单的。”王先生说。

济南的网约车司机董先生也表示,特惠订单大约少赚30%,跑得越多,“少赚”的越多,只能靠拼命增加单量来弥补。“喜不喜欢都要接,拒接扣分。你要接普通订单,那就得等很长时间,大约半小时才能接到一单。我现在接的几乎全是特惠订单。”

“一口价”激增背后,运力过剩是主要因素

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国共有389家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环比增加4家。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6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7.57亿单,日均订单环比增长1.6%。其中,面向乘客、与网约车平台公司共同提供服务的平台(俗称“聚合平台”)完成2.78亿单,环比下降0.4%。

具体到单个城市,多地网约车运力过剩的问题普遍存在,并且还在持续。7月下旬,杭州市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网约车市场运行监测信息,杭州取得网约车运输证的车辆14.16万辆,第二季度新增办证的车辆数为10614辆;取得网约车从业资格的驾驶员41.72万名,较2025年第一季度增加16083人。无论是日活车辆、驾驶员、总订单量都有所增长,但平均到每个司机身上,订单量和营收都在下滑。

近两年,多地发布网约车市场运力饱和预警,提示司机谨慎选择进入该行业。

7月23日,太原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太原市网络预约出租车行业2025年上半年运营情况及风险提示,每天约有17641台剩余运力。单车日均订单量不足12单,空驶率达53%,日均流水不足160元,行业收入持续下滑。

7月22日,惠州市交通运输局正式发布2025年上半年出租汽车市场运行监测数据。目前,惠州网约车日均订单量约16单,但其中高达17037辆网约车日均订单不足10单,占比超过51%……

种种迹象表明,网约车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各大平台间的“价格战”短期内难以停止,然而,长期低价竞争极易带来司机利益受损、服务质量下降等衍生问题。如何在市场调节与行业规范之间找到平衡?

多地约谈网约车平台,整治行动已经开始

记者梳理发现,从国家层面到各个地方,规范网约车行业竞争的行动已经开始。

5月25日,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发布了《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促进平台收费合理透明为目标,指导平台简化并公示收费项目,优化平台收费机制。

6月,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联合多部门印发《四川省网约车司机诉求办理提质行动工作方案》,提出将在抽成、派单、判责、费用、合规五方面解决网约车司机实际诉求,通过重点治理抽成不透明、抽成比例过高(超30%),以及治理拖欠司机运费等问题维护网约车司机权益。

近日,广东清远、江西鹰潭、浙江宁波等多地就低价竞争等问题约谈部分网约车平台。

7月9日,江西鹰潭要求各平台严禁通过“一口价”、低于成本价、派特惠单等方式变相强制司机低价接单,不得通过优惠活动提高抽成比例,平台调整运价规则时应提前进行公示。

同日,浙江宁波召开网约车平台座谈会,要求各平台严格遵守行业自律规定,杜绝恶意无序低价竞争。

7月14日,广东清远对滴滴出行、花小猪打车、高德出行3家网约车聚合平台涉嫌不正当价格行为扰乱市场秩序进行约谈。

同时,一些城市已经尝试通过行业协会或政策引导,推动网约车行业合理定价。例如,8月1日起昆明网约车将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探索实行政府指导价。烟台市交通运输局约谈全市网约车平台公司,整治网约车低价竞争,要求规范定价,明确不能低于一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