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被抢救的人”,协和医生自述头孢过敏惊险经历
“我曾多次来会诊过正在抢救的病人,没想到这次,我成了被抢救的人。”
9月23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发文,分享了自己药物过敏的惊险经历。
吃了一颗头孢菌素
进了抢救室
9月21日,谭先杰在家时,因为觉得自己感冒加重,于是就吃了一颗头孢菌素。
谁知过了一会儿,他感觉特别不舒服,“全身血液都往头上涌,头特别胀”,家人也发现他“脸都紫了”。因为家住得离单位比较近,便赶紧去了协和医院急诊科。
急诊科同事一看到谭先杰的情况,直接把他送进了抢救室——接上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抽血查化验,并做心电图。
“当时我的心率飙升到170次/分,嗓子堵得慌,头很痛,尤其是太阳穴,一跳一跳的‘搏动性疼痛’。后来,他们告诉我,我的脸已经充血成酱猪肝颜色。”谭先杰说。
紧急输液治疗后,谭先杰的感觉见好。过了2个多小时,脸色完全回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
病情稍微稳定后,谭先杰让同事拍下了自己的脸色和身上大片的皮疹,此时脸色已经好多了。
为了呈现被抢救时的脸色,谭先杰用AI生成了这张图,医生和家人都说复原得很好,甚至当时的脸色还要更黑一些。
谭先杰说,“头孢菌素过敏这事,来得很快,治疗及时,去得也快。第二天我照常上班,除了稍感疲惫外,没有其他不适。”
经过复盘,谭先杰写下了这几点体会:
1. 以前不过敏,并不代表以后不过敏。这次“中招”,除了随年龄增长过敏可能性增加、药物批次不一样外,部分原因是劳累——他当天上午参加职工运动会,中午骑共享单车回家,下午更换了家里的水龙头。
2. 不要以为只有喝了酒吃抗生素才有危险,他当天没有喝酒。
3. 不要以为只有静脉用药才过敏,口服一样可以过敏。
4. 不要感冒和嗓子不舒服就吃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吃药之前最好查血常规,看是否为病毒性。
为什么以前不过敏
现在突然过敏了?
临床上,经常有患者提出这样的疑问:“医生,我以前对这个药不过敏,怎么现在就过敏了呢?”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 免疫功能发生变化
人的免疫系统并非一成不变,比如怀孕、生病、年龄、服药、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过于劳累、睡眠不好、环境污染等因素,均可能导致自身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免疫功能发生变化,可能会从不过敏到过敏。
2. 体内有了药品抗体
人体原本没有接触过某种药品,体内没有对这种药品的抗体,就不会发生过敏反应。接触过这种药品后,身体里有了这种抗体,再遇到这种药品,就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3. 不同批次药品有别
有些人的过敏反应主要是对药品里的杂质、辅料、增加剂过敏。不同厂家采用不同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不同的辅料,添加剂、产品的杂质情况不同,也会出现“原来不过敏,后来过敏”的情况。
因此,使用以前不过敏的药物,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健康时报资料图
这几类抗生素
是过敏“重点观察对象”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过敏反应科张文静在医院公号发文介绍,抗生素是引起药物过敏反应最常见的“元凶”之一。以下几类是“重点观察对象”:
1. β-内酰胺类:这是过敏的“重灾区”,包括:
(1)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过敏发生率最高,也是最需要警惕的。
(2)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同样常见,需注意与青霉素可能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过敏者,部分也可能对头孢过敏)。
2. 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可引起各种类型的药疹,甚至重症药疹。
3. 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除了皮疹,也可能引起光敏反应(晒太阳后皮肤出现红斑、瘙痒)。
4. 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相对较少见,但仍有可能。
5. 克林霉素、万古霉素等:也均有过敏反应报道。
健康时报资料图
远离药物过敏
注意这些事
1. 就医时将自己及家族的过敏史详细告知医生,尤其是对药物的过敏反应。
2. 在使用药物之前,咨询医生是否存在潜在过敏风险,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3. 若曾发现对某药物过敏,应将药名记录下来,以免再次误用,不可抱有侥幸心理再次使用过敏药物。
4.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可增强我们机体免疫力,能够有效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几率。
(1)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坚果等。避免摄入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坚果等,尤其是已有食物过敏史的情况下。
(2)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抵抗力。适当的力量训练也有助于增强肌肉,提高身体的抗压能力。
倘若不慎已经发生过敏反应,应及时停止使用疑似致敏的药物,并依据过敏症状的轻重,按照“加强排泄,延缓吸收”的原则应对:
1. 对于轻微的过敏反应,如轻微药物热、皮肤瘙痒、单纯的荨麻疹等,一般及时停药,多喝水即可,但如有加重,需及时就医。
2. 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大面积皮疹等严重症状时,立即拨打120或去急诊。